OA办公系统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学校简介  
  学校足迹  
  现任领导  
  专业设置  
  学校标志  
  学校荣誉  
  重大活动  
  牡大全景  
  风光掠影  
当前位置:首 页 > “沉浸式”讲党史增强观众代入感
 
“沉浸式”讲党史增强观众代入感
发布:牡丹江大学 日期:2021/5/21 8:25:06 点击次数:5685

一身褐色长马褂,肩上背着行李包,关向应决然地走出家门,不敢回头看双亲不舍的眼神。

母亲问他:“要去干什么?”

关向应回答:“我要寻找一颗星,只要我找到属于中华民族的那颗星,我想,它就会照亮前程。”

这是情景剧《找寻》中关向应与母亲的一个场景和对白。

关向应纪念馆创新展演方式,通过情景再现、观众参与等方式打造“沉浸式”的参观环境,让红色纪念馆动起来、活起来。

推出“沉浸式”展演

大连金普新区向应街道大关屯173号,关向应纪念馆所在地,这里是关向应的出生地。

1902年9月10日,关向应出生在这里的一户贫寒农民家庭。到1924年他离开家乡前往上海参加革命,在这里生活了22年。

小时候,关向应的家乡在日俄战争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他看到家乡父老饱受侵略者欺凌的情景,心中充满愤懑。他从小立志“做一个中国人,就要有骨气”。

记者在关向应纪念馆采访,体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参观历程——

推开关向应故居的院门,悠扬的音乐声响起,屋子里传出激烈的争吵声,22岁的关向应离家前与父亲关成贵的最后一次交流以争吵收场。关向应决然地走出家门。母亲含泪喊他的乳名:喜麟子,关向应热泪盈眶……

这是关向应纪念馆推出的情景剧 《找寻》中的一幕。1924年5月,共产党人李震瀛在大连的活动受到日本人的监视,不得不离开大连,要带关向应一起离开。临行前,关向应回家辞别,父亲反对,奶奶和母亲也不赞同。家人的挽留没有动摇关向应投身革命的决心,母亲只好挥泪相送。

“去年以来,纪念馆创新推出‘沉浸式’的展演方式,带给参观者更多的代入感。我们在纪念馆固定的场景里安排一些故事情节,让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将相关情节演出来。这是一种朴实的表演,是让纪念馆活起来、动起来的一个尝试。”关向应纪念馆馆长王海军说。

剧中关向应的扮演者李成是一名转业军人。他说,当时择业有很多选择,因为有军人情怀,他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关向应纪念馆。在这里经常听到关向应事迹的讲解, 看到很多与关向应有关的文字和书籍,关向应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了他。

知道被选上去扮演青年关向应,李成很激动。他说:“这是经过层层筛选确定下来的,让我去演关向应,我内心是自豪又忐忑的。”

演出过程中,李成最揪心、最难拿捏的片段是关向应离家前与父母告别那段。“这是整个剧最高潮的部分,此时关向应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家庭的不舍,又有寻求真理的执着,两种感情揉捏在一起,我在表演的时候整个心都是揪着的。”李成说。

最初关向应纪念馆通过布展陈列、讲解、参观等静态的、单一的形式接待参观者。但这种方式有些被动。

如何让参观者对关向应的事迹更有感悟?纪念馆尝试增加参观者与纪念馆之间的互动性,增强观众代入感。创作情景剧《找寻》中,选取了最具感染力的一段:22岁时关向应已经受到革命的启迪, 有了去寻找新世界的愿望,他要寻找一条让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道路。

《找寻》的推出在参观者中得到良好的反馈,大家观看之后都深受感动。有了这样的尝试,关向应纪念馆继续增加“沉浸式”展演的场次。

“大家好,我是少年关向应,我给大家讲讲我小时候的故事。”向应小学四年级学生贾鑫在纪念馆内一边表演一边讲解着,“这个场景是我少年时代学习的地方,在这里,我每天晚上博览群书,思考着如何让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如何拯救中华民族……”

通过小讲解员这种穿越式的讲解方式,让参观者感觉到少年关向应就站在眼前,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接下来展演的点位是青年关向应,在《泰东日报》工作时的他,接触了进步思想,在心灵深处亮起了一盏明灯。第三个点位是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时期的关向应,第四个点位是长征途中的关向应,第五个点位是延安养病时期的关向应。

通过情景再现打造“沉浸式”的参观环境,增强了党史教育基地的参观互动感,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全国寻访丰富展陈

关向应出生时,大连地区正遭遇战争的浩劫,这里是他革命思想萌芽的地方。对金普新区的党史研究者来说,关向应在大连生活时期的思想、生活资料弥足珍贵。64岁的毕克冬退休前是金州区(今金普新区)史志办党史科科长,他参与了关向应纪念馆的一次次改造扩建,经历了改陈布展和多次更迭升级。

他向记者介绍,关向应纪念馆占地面积47433平方米,建筑面积7433平方米。包括关向应故居、主展馆、延安窑洞、红三军指挥所、关向应衣冠冢等。

关向应纪念馆展区里面的图片、文字大多经过毕克冬的校对和确认。毕克冬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寻找,寻找与关向应有关的文物,寻找与关向应有关的文字资料,寻访知道关向应历史的老人及后代。

2007年9月10日,为纪念关向应诞辰105周年,关向应纪念馆新展馆正式开馆。在筹备这个新馆的过程中,毕克冬和另外两名党史研究人员组成了三人外访小组,沿着关向应的革命足迹,走访他工作过、战斗过的地方。

关向应在长征途中行军时用过的铝锅、关向应曾经穿过的军大衣……每一次在寻访中找到与关向应相关的实物,毕克冬和同伴都很兴奋,这意味着纪念馆展陈的内容又增加了。“虽然原物件我们无法带回来,只能拍照片,但是收集到影像资料,也很珍贵。”毕克冬说。

有着33年党龄的毕克冬说,踏访关向应走过的路,让自己对关向应的革命历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有了深入的了解。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关向应这样无私为人民的革命先烈的奉献和牺牲,才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生活。

在纪念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一封从中央档案馆复制的书信,书信内容令无数参观者动容。1943年4月,在延安养病的八路军120师政委关向应生命垂危。此时,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尚在筹备当中,深感不久于世的关向应怀着难舍的心情,给党中央写了一封发自肺腑的临终告别信。

关向应在信中写道:我在此最后一刻弥留之际,谨向党的领袖,谨向党的七次代表大会,谨向全党同志紧握告别之手……

最后他写道:相信我们的党和中国革命是一定要得到最后胜利的。

这封信字字句句关心着党,关心着革命事业,表达了关向应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不舍之情。

每年接待50万参观者

4月22日,大连金普新区的天色越来越阴沉,中午下起了雨。然而预约参观的团体和个人并没有受到天气影响,关向应纪念馆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前一个参观团才走,下一个就无缝对接。据介绍,当天参观者达到了3000人。

讲解员赵帆在关向应纪念馆工作3年了,这半年来一直忙个不停,接待观众最多的一天她进行了10场讲解,忙得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她说:“虽然忙,但是选择这样一份工作感觉还是很自豪的。我来纪念馆工作之前对关向应的事迹了解得不多,工作后读了很多与关向应有关的书籍,看了很多党史书,自己收获很多。”

当日的参观团体里,来自中国民用航空东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吉林分局的党员认真听着讲解,仔细地看展览资料。“我们单位一共组织了三批100多名党员到这里参观,感悟关向应的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参观者董达说,看到老一辈革命家这种无私的付出,对后辈来说是一种激励,非常有教育意义。

金普新区文化旅游中心主任丁善艺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关向应纪念馆每月都会举办主题活动。“我们还通过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直播,让党史教育更丰富多彩,更有创新性。”

丁善艺介绍,由于参与情景剧的演员多是来自农村的文化志愿者,目前还不能保证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能看到演出,今后会增加演出的频次。

为了更好地发挥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的作用,关向应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深度挖掘关向应的感人故事,挖掘金普新区英烈故事,目前该馆已经举办了两届书包漂流活动,今年的“红色书包漂流”就是为了解决农村孩子阅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红色经典诵读。“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丁善艺说。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西地明街530号 | 电话:6596445
Copyright © 2015 牡丹江大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黑ICP备16006117号-1